戮力开创养老新时代

2018年03月05日

导语: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养老任务最重的国家。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事业,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在老有所养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近年持续关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先后赴全国十余个省份进行养老调研与养老执法检查,并多次就养老问题向中央提出工作建议。秦光荣委员认为,要敏锐地抓住开创新时代中国养老事业的历史机遇,清醒地勇于面对干好新时代中国养老事业面临的艰巨挑战,瞄准问题有力地解决推进新时代中国养老事业存在的短板弱项。

 

 

一、紧紧抓住中国养老事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机遇

 

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意味着迈入新时代的中国已经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创新时代中国养老事业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老龄工作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九大又将此项工作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加强老龄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和做出批示、指示,这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党的总书记首次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养老事业作出全面系统阐述,特别是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蕴含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为新时代开创养老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是创新老龄工作理念,要求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二是从战略高度来审视和定位老龄工作,把加快发展老龄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来布局推进,对积极应对老龄化工作发出了动员令。三是全面统筹部署老龄工作,从思想到制度、从事业到产业、从保障到服务、从法规到政策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进行安排,极大地拓展了政策制度顶层设计的领域,极大地拓展了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链条,极大地拓展了老龄工作战略举措。四是加强老龄工作制度建设和组织保障,提出“四项制度”,即建立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老年人监护制度、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出台“四大政策”,即制定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政策、扶助老年人慈善支持政策、为老服务人才激励政策。同时,要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机制,突出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使老龄工作上升为党的重要工作,这既是老龄工作思想理论上一次质的飞跃,也是老龄工作实践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必须看到,党中央和总书记对老龄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视为开创中国养老事业创造了最好的历史条件。

 

 

第二,加快顶层设计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老龄工作加强了顶层设计,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养老领域的一些重大改革相继“破冰”,多项基本养老改革措施日趋完善。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作出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设立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专章内容,对“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社保体系、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进行了系统安排。党的十九大专门作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全国人大新修订实施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务院颁布涉老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超过百余件,仅养老服务一项,国家层面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同时,国家加强老年民生保障网建设,不断健全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的老年民生保障制度体系,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连续增长,包括老年人在内的95%以上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险。另外,医养结合工作已正式启动,一些扶持政策正在酝酿出台。可以看到,国家近年来的战略筹划、规划安排和配套政策出台,为加快推进中国养老事业绘画好了蓝图、夯实了发展基础和支撑保障。

 

第三,全社会广泛关注深度参与。养老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社会越发展,养老问题的社会属性越明显。我国人口老龄化加深加快这一进程必将贯穿整个21世纪,也将是我国人口发展的长期主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深和加快,不仅直接对养老事业带来巨大压力,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近年来,养老问题持续升温,社会各界对养老保障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热议的话题越来越多。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了人们对于未来养老问题的担忧,人们广泛关注正在发生的养老方式和理念的变化,养老保障制度广泛覆盖社会各界参与意识,养老服务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能够看到,全社会包括公众、决策者、企业和媒体对来势汹汹的人口老龄化态势及如何有效破解养老等诸多热点问题正给予广泛和持续关注,社会各界正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中,为推进中国养老事业蓄积了力量、物质基础和良好社会环境。

 

第四,积极破解难题创新积累经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协同合作,全方位超前应对。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将推进老龄事业改革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积极决策部署,对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做出了具体安排,提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一些地方密集出台养老、医疗等涉老政策,在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基本养老、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符合低保条件的老年人实现了“应保尽保”;绝大部分省份建立了高龄津贴制度,建立了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多个省份建立了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政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明显提升;老年人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社会参与条件不断优化;老年文化、体育、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建设成绩斐然。更要看到,许多地方政府正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创新模式、积累经验,极大促进了老龄事业发展,有效增进了广大老年人福祉。

 

 

二、清醒地勇于面对干好新时代中国养老事业面临的艰巨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要干好新时代中国养老事业,面临着“三个之最”的艰巨挑战,即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近年来,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关于老龄化的调研和检查,调研中感到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六个方面的情况值得重视:一是规模大。当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已超过2亿,且每年以近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3年将达到峰值,届时有接近5亿老年人。较长一个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二是未富先老。发达国家经历了物质财富的充分积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而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生产力还不发达,给政府财力、社会负担和家庭能力带来很大困难。三是老而不健康。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健康保障的战略性投资,老年期的健康促进和健康干预水平不高,健康老龄化相关行动滞后,病亡老年人比例过大。四是农村养老任务繁重。我国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不高,加上随着城镇化加快及大量农村年轻人口外出务工,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比城市更加突出。五是家庭结构小型化加剧家庭养老压力。我国实行了较长时间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人口增长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也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对传统的家庭养老带来极大冲击,家庭养老压力加大。六是社会化服务对居家养老的功能支撑滞后。现在意义上的居家养老应是传统的家庭养老加上方便的社区服务组成。但由于很多地方的社区服务发展缓慢,与现代生活相联系的新的养老模式的构建迫在眉睫。从上述问题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任重道远。调研中还有很多群众反映:中国人口老龄化来势凶猛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影响之大没想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社会家庭带来的压力之大没想到;中国人口老龄化需要加强社会服务的差距之大没想到。通过调研深切感到:中国的老龄人口迫切需要得到关爱;广大为老服务志愿者的积极性迫切需要得到鼓励;社会养老服务力量迫切需要得到支持。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既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又要看到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具备的经济优势和后发优势,特别是独特的文化传统优势和强大的体制优势。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提出的“及早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方针,用好“十三五”战略机遇窗口期,充分汲取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教训,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尊重客观规律,统筹运用多种手段,扎实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准备,全面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能力,加快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被动局面。

 

三、瞄准问题有力地解决推进新时代中国养老事业存在的短板弱项

 

核心是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聚焦四大重点问题补短板强弱项:

 

 

第一,突出强化居家养老基础地位,重点要解决社区服务功能问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居家养老在我国养老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央提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实际上是两种养老模式: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讲的都是居家养老,就是说“传统的家庭养老+完备的社区服务=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和家庭养老有联系,也有区别。有些地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97%,有些地方甚至占到99%,到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只占1-3%。发展居家养老需要加强配套政策法规建设。如北京市出台了《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取得一些好的经验。北京市大兴区等地把闲置的办公用房改建成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助餐、日托和医疗服务,村里65岁以上的老年人,白天都可以到这里活动,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如果一个村建一个这样的养老服务中心,就能解决整个村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场所,每个月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再如宁夏在国家支持下,从2015年开始拿出10亿元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也利用政府提供的房屋建设社区服务中心,采用公建民营模式,由专业社会组织负责日常运营。如果一个城市社区设立这样一个服务机构,老年人日常生活基本问题都能得到解决。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职能有四种:掌握社区老年人的信息、组织日间照料活动、联系服务单位送服务上门、协调志愿助老工作。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对做好居家养老非常现实,非常需要,也非常有生命力,既能强化社区服务,又能为居家养老提供坚实支撑,养老工作也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重点要解决准入政策和体系规范问题。当前,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地都涌现出好的典型和经验做法,但还存在渠道不通畅、政策难落实、待遇不公平、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如土地政策问题往往难以解决。养老服务是微利行业,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大多是出于爱心和慈善,确实需要政策支持,帮助其实现保本或者微利运营。如果保本或微利的养老机构也看为营利性机构,那就不能享受划拨土地的优惠。在土地政策上,各地也有一些好的经验,如针对养老机构以养老为目的,可以考虑采取划拨形式,如果不用于养老,就按照招拍挂的要求,重新确定土地价值。总之,应该把土地政策作为发展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加以解决,这对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要加强规范。目前,全国各地社会力量开展的养老服务五花八门,也急需制定配套法规政策,特别是标准化服务。国外一些养老机构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为全国提供养老服务标准示范;我国北京市东城区等地也做了一些标准规范。这些经验和做法都值得借鉴推广。

 

第三,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发展,重点要解决推动医养结合的体制机制问题。目前,我国约有4000多万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医养需求大,医养结合是一篇大文章。医养如何才能结合,关键是政策要有突破,如医生如何上门看病?医院如何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如何办医院?如何在医养结合机构中实现医保一卡通?这些都需要政策突破和规范。再如长期护理保险问题,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需求,减轻国家、社会、家庭和老年人个人负担具有重要作用。这方面我国才刚刚起步,北京市海淀区、山东省青岛市、吉林省长春市、江苏省南通市等地都进行了一些探索。此外,还要考虑对贫困老年人发放养老补贴问题。目前,我国各级各部门对老年人的关心都有照顾性的政策,如果政府把这些碎片化的政策整合起来,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对真正贫困的老年人每月发放一定的养老补助,就会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医养结合还需要破题和探索,还需要完善配套政策法规。

 

第四,加强养老人力资源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要解决人才培养、职业规范和人员待遇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规模和质量还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的发展:养老服务队伍总量缺口较大,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尚未形成职业化的专业队伍,缺乏组织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模式;养老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低,养老护理人员普遍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报酬低,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晋升空间小、缺乏职业认同感、流动性大、招人留人十分困难、队伍不稳定。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多渠道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鼓励人才流向养老服务行业。另外,政府应制定政策,对养老护理岗位进行补贴,提高护工的工资收入;开展养老服务职业技术竞赛,对护工进行表彰,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行业的社会地位。

 

 

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养老服务工作任重道远。要形成全社会关心养老事业,各行业支持养老事业的浓厚氛围,要鼓励企业家与民间资本共同参与、兴办养老事业,把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解决好,帮助解决应对老龄化的突出问题,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新时代爱老惠老的阳光雨露,真正让老百姓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