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气球”被击落后,“球”在美国一边

2023年02月07日
本文作者: 王海利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正文2122字,读完约需5分钟。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网)

 

2月3日以来,美方热炒所谓的“间谍气球”事件,布林肯访华行程因此推迟。未来,随着美方对气球残骸的检验,事件或持续发酵,并对中美关系造成更多干扰。

 

一、“气球事件”涉及的技术与国际法问题

 

技术问题。空飘气球具有军事侦察功能,曾被各军事强国广泛使用,后来随着卫星和飞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气球作为军事侦察装备的使用频率大大下降。但从技术原理上讲,卫星、飞机、气球的功能各有所长,相较而言,卫星只有过顶时才可侦测目标,飞机的续航能力有限且很难进入目标领空,亦不可能长时间滞空,而气球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卫星和飞机在这些方面的缺陷。所以,世界军事强国一直没有彻底放弃利用高空气球进行军事侦察。民用科研与军用侦察用途的气球可以通过所载设备进行区分,当然也有一些气球可以军民通用。比如,一些气球所载设备能够通过军事卫星链路或民用特殊信道进行信号传输,因而既可以定义为军用,亦可解释为民用。此次涉事气球可能就存在这种情形,也因此为美方提供了炒作的“口实”。

 

国际法问题。2月3日晚,中国外交部答复气球事件时称,“对飞艇因不可抗力误入美国领空表示遗憾”。此答复中提到的“领空”概念对于事件的性质和影响非常重要。领空是指一个国家的领陆、领水和领海上的整个空气空间,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1922年生效的《巴黎航空公约》,是国际上第一个关于空中立法的条约。该条约承认“每一国家对其领土上的空气空间具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权”,同时,缔约国承允在和平时期对民用航空器相互给予无害通过的自由。1944年12月,《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取代了《巴黎航空公约》,但仍遵循上述原则。《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规定,凡用于军事、海关和公安的航空器为国家航空器,以区别于民用航空器。国家航空器只有经特别协定或许可,才能飞越或降落于另一缔约国的领土。至于民用航空器则分为“不从事定期国际航空业务”和“从事定期国际航空业务”两种。其中,前者在遵守公约的前提下,有权飞越其他缔约国领土,而不需事先取得许可,并有权进行非业务性停留(如加油或修理),但被飞越国家有权令其降落;后者则须经特许,方可在另一国领土上空进行业务飞行。按我方目前定义,此次事件中的航空器显然属于前者,而非后者。此外还需特别注意的是,虽然国际法赋予了缔约国领空主权,但对领空高度尚无明确规定。

 

二、美方炒作“气球事件”背后的考虑

 

从目前各方反馈的信息看,拜登政府应早就知道该气球的存在,并对其漂移路线已有预判,否则其也不会对加拿大情报机构表示感谢。因此,基本可以判断,拜登政府是在发现该气球后默许其继续漂移,继而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外公布,并借此操控主流媒体风向,以达成相应政治目的。初步分析,拜登政府如此操作的背后动机可能有二:其一,结合当前俄乌冲突局势,拜登政府炒作“气球事件”很可能是为了转移视线。美国反建制派称,如果建制派要结束乌克兰战争,将会突然转向中国,用各种引人注目、歇斯底里的故事来转移人们对对俄妥协叙事的关注。其二,鉴于中国已被美视为战略上最紧要的对手,也是最让美感到焦虑的对手,而此事又恰好出现在布林肯自说自话的访问启程前,结合中美当前广泛、复杂而微妙的斗争形势,拜登政府导演这出戏恐怕主要还是为了试探中国,进而在对华接触中谋取所谓的“优势地位”。

 

在美国的算计中,其主要是想利用该事件,从“道义”“诚意”和“敌意”三个层面入手,以谋取对华接触的“优势地位”。所谓“道义”,就是塑造一件让中国“理亏”的叙事,迫使中方在处理布林肯访华等事务中产生某种心理上的“愧疚感”。所谓“诚意”,即旨在通过解决这一敏感事件,表现出拜登政府有克服国内压力与中国保持所谓“有效渠道接触”以防止直接冲突的意愿。所谓“敌意”,是指通过此事在美国内烘托“反华”“厌华”情绪,让中方感到中美关系正面临更多不利因素,从而增大对美接触的意愿。

 

预计拜登政府接下来大概率不会再深入炒作此事,毕竟其目的不是要假戏真做,而是要在获取所谓的“优势地位”后继续与中国接触,否则美建制派把控的主流媒体不会一致将布林肯的行程变化称为“暂缓”或“推迟”。而从击落气球后美国官方的一系列表态看,其弦外之音也还是想要继续推动中美接触。

 

三、该事件可能对中美关系造成的影响

 

目前,从美国官方口径看,其已将涉事航空器定义为“间谍气球”“侦察气球”,如其在检验气球残骸后拿出进一步的“证据”,则可能对中美关系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一是美国内的“中国威胁论”及相关反华言论一时将会甚嚣尘上,美国社会“恐华”“厌华”甚至是对华敌视的情绪会被进一步拉高。二是美国会或借机推出更多反华议案,推动反华立法,拜登政府亦有可能采取相应制裁措施,进而为中美落实巴厘岛元首会晤达成的共识带来更大挑战。三是事件将会引起美国军方的警惕,并有可能从防空、反侦察等方面入手,联合盟友伙伴,加大对中国的军事防范与围堵。

 

尽管此次“气球事件”为中美关系蒙上了一层阴霾,但立足长远和全局,中方还是要与美方保持必要接触。虽然这种接触很难从根本上化解中美矛盾,但有利于减少双方误判,确保底线不破,符合两国根本利益。未来,中美接触仍然存在多个可能的机会和场域,但何时接触、以何种方式接触,目前“球”在美国一边,中方不必急于单方面推动,且先听其言,观其行。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